文件背景: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海淀全区上下积极应对百年变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区域高质量发展更具“成色”。
问:2022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全年海淀区政府在统筹做好全区经济、民生工作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答: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多发散发的新冠疫情,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海淀区政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色完成冬奥会、冬残奥会、党的二十大服务保障任务,全区经济总体上延续了恢复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1万亿,同比增长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9.6万元左右,同比增长2.9%左右。全年重点统筹开展五方面工作:
一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增长稳市场保就业。动态更新防疫政策,有力应对多轮疫情冲击,全年新冠疫苗接种109.9万剂。制定全区一揽子优化调整方案,推动全区快速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出台“中小微22条”“稳增长31条”等政策,全区1.28万户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164.9亿元,15.6万户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享受“六税两费”减半优惠23.2亿元,7120家企业获得房租减免12.8亿元。促进就业6.4万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内。
二是统筹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巩固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优势产业地位;培育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新增长引擎;做大做强氢燃料电池汽车、超高清视频等潜力产业;前瞻布局量子信息、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全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预计1.6万亿元,增长12%,全市占比65%。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全年新设企业3.5万户左右,增速58.5%;新增上市企业19家,募资173亿元,上市企业总数268家,居全国地级市(区)之首。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纳入2022年市级“3个100”重点工程的20个项目全部开工,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亿,预计同比增长4.9%。
三是统筹“两区”建设和科技创新能级提升。搭建两区“六单”管理平台,优化重大项目入库管理,新增两区项目639个,其中外资项目125个,位列全市第一。加速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政策落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等3项涉税改革措施惠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000家;征集发布1000余项专利开放许可清单,落地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案例4项。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双创”工作连续六年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
四是统筹高品质城市建设和环境改善。科学城北区开复工527万平方米、竣工141万平方米,其中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小学部、中关村一小科学城分校等建成开学,太舟坞二期安置房完成交房,东马坊村、车耳营村完成美丽乡村建设。科学城南区,三山五园艺术中心主体结构完工;全面完成福缘门和挂甲屯一期腾退改造;完成中坤广场、畅春园食街等30个、275万平方米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全年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连续8年保持城六区最优,夏秋季PM2.5重污染基本消除。
五是统筹民生服务保障和社会治理。全年开工保障性住房4378套、竣工5707套,配租公租房3828套。新增普惠性学前学位1350个、中小学学位10040个。新增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家,新建养老助餐点15家,建成家庭养老照护床位3007张,服务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居全市首位。承办12345直派和转派案件107.6万余件,响应率98.60%、解决率92.37%、满意率93.73%。
问:2023年作为海淀区迈上万亿台阶的首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海淀区将继续按照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贡献海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