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 美丽海淀 > 文化海淀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图文展厅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

        日期:2022年01月25日 00:00     来源:区文化委

        分享:
        字号:        

        海淀扑蝴蝶

        (北京市级、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淀扑蝴蝶”源于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上表演的一支民间歌舞,此舞被后沙涧村一个叫李五的拉洋车人看到后,回村组织村民编排而成。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扑蝴蝶”的表演形式有歌有舞,一般以十至三十人参加为宜。舞者分为“捻蝶”、“扑蝶”和“舞鞭”三种角色,舞蹈形式活泼,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西北旺少林五虎棍

        (北京市级、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北旺少林五虎棍”创始于清光绪24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该舞蹈以少林武术为基础,充分展现了自古燕赵地区刚毅古朴、勇敢尚武的侠义之风,是当地老百姓非常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其表演形式完整、套路多变、技艺高超,故事情节紧张激烈、节奏明快、扣人心弦,整个表演过程极具观赏性和自娱性,也是一种具有强身健体功能的体育活动。 

        蓝靛厂少林棍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蓝靛厂少林棍”又名 “蝴蝶少林会” 、“同心合善五虎少林会”,是为数不多的幸存“皇会”之一。它始创于清乾隆初年,发展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表演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共有八个不同的人物角色,摆出红脸、黑脸等阵势。表演形式有技击、散打、对打、单打、群操等,凸显出紧张激烈、快速多变、节奏清楚、扣人心弦的特点。该项目在传统舞蹈、民俗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也是研究中国哑剧史的“活化石”。 

        六郎庄五虎棍

        (北京市级、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淀乡的“六郎庄五虎棍”又名“忠孝童子棍会”,大约起源于康熙时期,到光绪时期最负盛名。表演中将宋朝赵匡胤、郑恩见义勇为,打败恶霸董家五虎的故事编排成对打、群打套路。走会时,文场在前,武角儿在后,场面壮观、气势恢宏。其表演形式雅俗共赏,独具特色,对发展民间艺术,了解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民情都有很大的价值。 

        苏家坨太平鼓

        (北京市级、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平鼓源于一种教派的祭祀仪式活动,出现于我国的隋唐时期,至清朝开始在民间盛行,是北京地区民间优秀的代表性舞蹈。苏三四村的太平鼓活动已有300多年历史,它是在每年农闲时的一种娱乐活动,表演套路丰富,鼓点明快,队形变化多样,男女老幼都可参加,女性动作小巧而妩媚,男性动作刚劲有力。不仅有一定娱乐性,还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南安河武松打店棍会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安河武松打店棍会”又名“善缘老会”,建于光绪二年,创会是由本村赵、李、魏、张、冯等数家姓氏人自筹资金、自发办会,经几代人的传承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当初表演的内容以宋代水浒中十字坡“武松打店”的情节设计为主,套路有:毛毛郎围城、武松打店、武松过桥、长短棍围城、链子棍围城、三人的小围城、单人出操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高跷秧歌

        (北京市级、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北旺万寿无疆万寿秧歌成立于清嘉庆六年(1801),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相传村民郝大筲向关老爷发愿而承起。光绪二十四年(1898)承差颐和园,受封皇会。此后又传承八代,目前会众五十余人。御赐的龙旗至今保存,在北京各会档中十分罕见。 

          这档高跷会属于文跷,共有十二个角色,据传他们分别由十二个精灵转化而成。以扭、逗、走阵图、摆山子等表演动作为主,间以一些个人技巧。表演形式可分为:走街、大场、小场三种表演形式。表演时给人以人文静、优雅、和谐之感。该会现存秧歌唱曲五十余首,曲调高亢,腔韵悠长,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太少狮(京西蓝靛厂义振旗缘太少狮会)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朝时,太狮表演是专为皇家的大型庆典仪式或接待外国使臣时进行表演的。民国后,太狮逐渐流行于民间,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少狮。太少狮表演时逼真细致,把狮子的各种动作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步法主要是“弓步”与“马步”的交替。在其表演时,领狮者所用的不是绣球,而是一黄、一蓝两把布弹子,特点鲜明。再加上其独有的“摔娄”功夫,是真正的传统技艺的再现,具有极高的欣赏、研究及保护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11010800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01

        京ICP备05083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