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淀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踢石球(蹴球)
(北京市级、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蹴球”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历史,它的名称始自明代,清代叫“踢石球”,尤其在满、蒙、回等民族中盛行,深受北京人民的喜爱。“蹴球”的比赛是在一块10×10米的正方形平整场地上分上、下两局进行。队员通过脚掌将球向前蹴出或挤出,使之碰击对方或本方球,据此计算得失分,以两局总分多者为胜。蹴球运动具有健身、娱乐、教育、表演、竞赛等五大功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谐的主题。
花样空竹表演技法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空竹的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玩空竹以北方最为盛行。刘振钰根据多年空竹表演活动而积累的丰富经验,编写出《花样空竹技法》一书。该书介绍了几十种花样空竹的个人表演技法,深受空竹表演爱好者的欢迎。花样空竹表演集游戏性、娱乐性、健身性、竞技性于一体。它能锻炼四肢、健脑益智、舒筋活络、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协调性,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传统弹弓术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弹弓术是中国武术的一项古老技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门惠丰少年习武,师从吴子珍(1891-1970)习练弹弓技艺,已有五十余载。他为了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成立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弹弓代表队,并在弹弓术竞赛的规范化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传统弹弓术”不仅在心法上强调心静气定,而且在技法上要求稳、准、美,具有传统性与民族性、健身性与竞技性、观赏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的特点,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珍珠球
(北京市级、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珍珠球”源于古代满族人民的采珍珠游戏,在民间广为流传,俗称“踢核”、“采核”、“扔核”,根据《清朝文献通考》的记载和其他考证,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随着满族的不断南迁,采珍珠这项满族民间游戏也逐渐流传到了北京、内蒙古等北方地区。目前,“珍珠球”已成为了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纪氏太极拳法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纪氏太极拳法是专供晚清皇家善扑营的“布库”(跤手)演练的一套内功拳法,是善扑营布库吸纳太极拳的内功拳技法,并将其与固有的满族掼跤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经过三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纪氏太极拳法全套动作108式,整体要求“中正安舒”、“凝神用意”、“松顺自然”、“柔缓轻灵”、“贯续不断”、“圆活无滞”,集中体现了老北京所谓“把式跤”的真正含义以及善扑营掼跤“近摔远打”、“摔打并重”的实战特点。
口技
(北京市级、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天桥老艺人成月川的传人成氏五兄妹为核心的“成家班”杂技,在京城名享一时。成月川之孙成加强,是成氏家族的第三代传人,在铁道兵文工团杂技团从艺30多年并任副团长。他能模仿八十多种声音,惟妙惟肖。他模仿的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全曲,做到了“口技”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使这个传统节目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受到观众及业界的好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宋氏三皇炮捶拳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朝中叶,宋迈伦大师把“宋氏三皇炮捶拳”带到北京,依托“京都会友镖局”经历了六代传承至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第六代传人张成仁对该拳法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该拳法是以“天皇、地皇、人皇”,即“天、地、人”、“天人合一”的易学理论为基础,是以“磨转千遭脐不动”为要领,以“夫子三拱手”为主要技击方法。其拳势勇猛,劲似发炮,具有技击防身和修命养生的功能。
孙式太极拳
(北京市级、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1862—1933)创始后经四代传承,已逾百年历史。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高架活步,进退相随,开合相接,转换简捷。第三代传承人孙永田(1948—)和周世勤(1941—)和第四代传承人周梦华(1987—)积极为“孙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做出的巨大的贡献,并且多次获奖。
吴式太极拳
(北京市级、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式太极拳”源于全佑先生(1834—1902),形成于王有林(茂斋)其子爱绅(吴鉴泉1870—1942)。任达文追随第四代传承人王培生先生习练该拳法,为其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吴式太极拳特点是以柔化为主,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极柔软而后极坚刚,呼吸采用腹式呼吸,气沉丹田,呼吸与动作相配合,故保健效果极佳。
屯佃中幡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北旺镇的“屯佃中幡”始创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31),既能健身又是娱乐活动。近90岁高龄的中幡老艺人梁文海先生不辞辛苦的收徒和整理资料,为恢复这一传统项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项目的表演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极强的臂力和反应力以及良好的精神面貌。整个表演套路有26个动作,其表演风格独特、形式多样,表演时场面惊险、扣人心弦,深受人们喜爱。
白猿通背拳(海淀)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猿通背拳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山东潍县人鲁云清传入北京,经六代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年的历史。该拳种身法灵动快捷,手法快速多变。踢打摔拿,随机而动。技击攻防招法极具猿猴的灵动迅捷的特点。其讲究松肩探背,放长击远,沾衣发劲。现任掌门,第五代传人张信斌不仅对拳理、拳法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研究,还积极参加了各种内外交流活动,为白猿通背拳的普及和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
飞叉(海淀)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飞叉是从冷兵器时代蜕化出来的,具有完整套路体系的表演项目。在老北京传统十三档香会中,每当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庆活动时,走在最前面、担任“开路打先锋”任务的就是“飞叉”。清末的王雨田善使飞叉,后经五代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李学军拜第三代传承人谢希光为师,并组建京西善缘和谐开路圣会。他演练飞叉时,叉环响声均匀,富有节奏,轻松舒展,显示了独特的阳刚之美,极富观赏和保护价值。
临清潭腿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清潭腿自后周名将昆仑大师始创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用法讲究拳打三成脚踢七,自古有“北腿”之称。97代弟子隋士国,为北京市武协临清潭腿研究会会长,13岁习武,15岁正式拜96代传人金启亮先生为师,深得真传。他掌握和继承了各项功法、理论及内功真谛,成为金先生的得意弟子。20岁开始代师传艺,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并撰写了《中国临清潭腿》一书。临清潭腿自清中叶后受到了很大冲击,现习练者极少,亟待保护。
祁家通背拳(海淀)
祁家通背拳自祁信创始以来,历经九代传承,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丰富发展,逐步成为了集枪、刀、手为一体的优秀拳种,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地区流传甚广。该拳法以单操、散手技击为主,套路为辅的练功方法,具有很强的技击性、养生性,久而习之既能防身自卫,又能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如今以崔凤纪等人为代表的第八代传承人正努力学习和继承祁家通背拳艺,为它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淀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