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第七章 加强城市设计引领,塑造人文、生态与科技融合的城市风貌

        日期:2019年12月11日 09:48     来源:规自委海淀分局

        分享:
        字号:        
          注重城市设计,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塑造城市地域特色,实现城市格局协调有序、因形就势。塑造“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风貌,书写“耀文辉青绿画卷,彰万象创新盛景”的新时代城市篇章。

        第一节 明确城市风貌定位,划定特色风貌分区

          第89条  明确文政黉宇、山水胜境、创新家园的城市风貌定位
          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风貌定位,延续大国首都城市特色,展现海淀山水大势、皇家苑囿、学府黉宇、首都功能、科技创新等不同发展时期的五大特征。
          
          第90条  划定八类特色风貌分区
          强调城市风貌和自然生态本底协调呼应、和谐统一,划定三山五园历史人文风貌区、西长安街政务文化风貌区、中心城地区创新核心风貌区、中心城地区创新拓展风貌区、北部创新生态风貌区、近山生态宜居风貌区、北部滨水本底风貌区、北部浅山本底风貌区等八个特色风貌分区。
         
        第二节 彰显城市特色,塑造整体景观格局

          第91条  构建山林入城、绿廊贯穿、科创引领、一核多点的整体城市景观格局
          协调城市蓝绿空间,加强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延续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强化中关村大街高端创新集聚发展走廊和北清路前沿科创发展走廊地位,突出三轴统领城市空间格局的骨架作用。打造融入自然、传承历史、体现时代、突出创新的特色风貌名片地区,增强城市可识别性。
          
          第92条  划定三级城市设计重点地区,精细引导城市空间
          针对海淀特色风貌集中地区,划分三级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建立以城市设计为工具,以城市设计导则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载体的重点地区风貌管控体系。
          1.一级城市设计重点地区
          具有大国首都特色的地区,包括三山五园重点地区、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地区。
          2.二级城市设计重点地区
          具有城市级重点意义的地区,包括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地区发展极、永丰发展极、翠湖发展极等重点片区,中关村大街高端创新集聚发展走廊、北清路前沿科创发展走廊等主要轴线周边地区,京密引水渠—南长河绿廊、永定河引水渠绿廊等蓝绿廊道地区。注重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整体协调,强化标志空间塑造,增强绿色生态空间与城市生产生活空间的连通互动。
          3.三级城市设计重点地区
          具有片区级重点意义的地区,包括历史文化地区、特色村镇地区以及快速交通门户节点地区。历史文化地区应着重体现历史文脉延续,加强城市空间风貌管控。特色村镇地区应体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整体风貌。交通门户节点地区应结合自身特色,优化整体空间形象。
         
        第三节 优化城市形态格局,完善城市空间秩序

          以延续整体山水格局为根本,以完善整体城市空间秩序为目标,梳理海淀南北空间秩序,优化景观眺望系统,研提城市形态管控策略,形成层级清晰、标志鲜明的海淀整体形态格局。
          
          第93条  塑造海淀南部和北部各具特色的城市天际线
          延续北京整体山水格局和“西北看山”的空间意象。南部地区塑造西山与城市交相辉映的城市天际线,重点展示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地区、中央电视塔等标志性时代景观。北部地区充分展示优美的西山山体线,自西向东依次呈现浅山林下村镇、林间组团掩映、林上标志地区,形成“山、林、城”层次分明、平缓舒朗的城市天际线。
          
          第94条  构建城市景观眺望系统
          构建景观眺望分级管控体系,加强对中央电视塔、佛香阁、百望山、香山、凤凰岭等眺望点的景观视廊管控。一级眺望景观应严格控制眺望视廊内的各类要素二级眺望景观应重点协调眺望视廊内的建筑高度、建筑体量、第五立面和色彩。
          
          第95条  打造山园清丽、素雅灵动、厚重温暖的整体建筑色彩意象
          划定传统色彩、冷调色彩、中性色彩和暖调色彩四类色彩控制区。传统色彩控制区主要集中在三山五园地区、西山特色村镇及南沙河周边地区,通过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应用,历史建筑、标志性建筑的色彩强调点睛作用,一般建筑采用中式灰色调,塑造山园清丽的东方色彩意境。冷调色彩与中性色彩控制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和科创核心空间,强化海淀素雅灵动的科创特色。暖调色彩控制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强化院校建筑棕色、砖红色系的特征,突出厚重端庄、亲切温暖的学府气质。
          
          第96条  建立分形分级的第五立面管控分区
          以近山地区融入山林、历史地区彰显文化、平原地区突出科技为原则,建立第五立面空间秩序。
          1. 第五立面形态引导
          分区引导建筑平—坡屋顶占比,划定坡顶重点区、坡顶主导区、平坡结合区、现代屋顶区等四类第五立面形态分区。
          2. 第五立面分级管控
          结合城市景观眺望系统,形成第五立面“严格控制—长期协调—一般控制”的全覆盖式三级管控,对第五立面的形式、体量、材质、色彩等进行分级设计指引。
         
        第四节 建构海淀高品质、特色化的公共空间体系

          第97条  提升公共空间魅力,建构特色活力体系
          通过建设城市绿道、优化滨水空间、打开封闭围墙等多种手段,形成清新怡人的景观环境,增强公共空间有效连通,提高可达性,塑造高品质、人性化、特色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成三山五园、创新创业和社区宜居三大海淀特色活力体系。
          三山五园活力体系:优化交通组织,完善停车设施布局,提高交通综合服务水平;结合疏解腾退,补充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塑造地区全景式展示体验空间;依托自然、历史、人文资源,打造连续、高品质的慢行体验网络。
          创新空间活力体系:南部地区优化产业服务设施布局,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内在创新活力向周边拓展延伸,利用周边存量用地,积极探索各类公共空间的复合利用,打造共建共享体系的创新交往空间。北部地区补充完善设施配套,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布局,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建设模式,激发街区活力。
          宜居社区活力体系:改善社区级公园绿地品质,优化“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立社区级慢行网络,引导社区活力向社区级公园绿地周边地区聚集。
          
          第98条  激发街道活力,塑造街道空间
          构建特色活力街道,强化交通主导类街道、特色景观类街道、综合服务类街道、生活服务类街道的主导功能和风貌特色,明确精细化管控和改善方向。通过断头路打通、街道绿化增补、道路断面优化、沿线建筑控制、街道设施人性化改造、过街和无障碍设施完善、交通组织优化、停车行为规范等措施,提升街道空间品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11010800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01

        京ICP备05083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