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第六章 对标国际一流,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

        日期:2019年12月11日 09:46     来源:规自委海淀分局

        分享:
        字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围绕“七有”目标、“五性”需要,适度提高重点地区居住用地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多渠道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租赁住房,促进职住平衡。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着重打造高品质国际化人居环境,将海淀建设成为具有创新活力特色的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示范区。

        第一节 优化住房供应体系,实现全区职住平衡

          突出住房居住功能,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合理住房需求,维护社会公平,实现住有所居。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政府保障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元化住房需求。多主体共同参与,积极探索多种住房供应类型。大力发展租赁市场,促进住房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到2035年基本实现住房供需平衡、结构合理、无明显职住矛盾、居住环境质量改善、社区治理水平提升的总目标。职住用地比例达到1:2。
          
          第77条  合理布局居住用地,适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
          加强居住用地空间布局与重点地区规划、各类专项规划紧密对接,增加重点功能区、轨道交通站点、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节点等区域周边居住空间供应,同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
          
          第78条  优化住房供应体系,完善住房供应结构
          坚持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适当提高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和以共有产权房为主的政策性住房的比例,制定精准的政策保障措施。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的管控和引导。
          探索创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政策,优先用于建设租赁住房。优先利用并积极盘活存量用地资源,通过存量住房市场优化住房资源配置,加强居住空间供应。
          
          第79条  大力推进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城市更新改造机制
          改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提升环境品质,保障居住安全,完善使用功能,实现老旧小区品质提升和文脉有序传承。健全覆盖全区的房屋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房屋健康档案,完善房屋安全工作机制。健全小区综合治理体制,将物业管理活动纳入社区治理范畴,促进物业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社会化。
          
          第80条  提高住房建设标准和质量
          大力发展节约型居住区、绿色宜居型居住区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延长住房使用寿命,提高住房使用效能,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住房建设模式。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区,推动新建及改造居住区全面实施绿色居住区建设标准。推进住房规划建设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推广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提高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为三星级的住房比例。
          
          第81条  探索“职租平衡”新模式
          多元化措施保障就业与居住协调发展。综合协调就业、居住、交通关系,针对就业人群和创新业态的特点,突出需求导向,多元化扩大居住空间供给,在重点创新功能区实现职租平衡。
          以设施带动为导向,依托轨道站点增加公租房。以服务创新为导向,依托重点功能区,增加员工宿舍,满足创新人才需求。以灵活供给为导向,在科技园区周边建设共有产权房,满足周边就业人群职住平衡的居住需求。以成本节约为导向,南部地区依托高校、老旧社区等存量资源,北部地区依托镇集体用地,形成多处居住创业混合的创新创业社区。以国际多元为导向,推进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满足国际人才需求。以宜居复合为导向,打造“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和“一刻钟创新创业活力圈”。
          
        第二节 高质量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第82条  构建高水平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共享服务设施
          1.建立公平优质、均衡开放的基础教育体系
          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按照公平优质、均衡开放的原则配置各类基础教育设施,全区教育资源统筹协调、分区施策。积极开展多层次区域教育合作,推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向北部地区辐射。到2035年基础教育千人用地指标达到2042平方米。
          2.构建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健康服务体系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覆盖全人群、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链条,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以儿童健康、重点专科、中医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为重点,优化资源结构。以科技创新、国际人才等职业人群健康为重点,充实特色化、国际化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到2035年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9.19张(含部队及武警医疗资源)。
          3.建成均衡优质、精准服务、彰显特色的福利服务体系
          坚持“老、残、儿”一体化原则,以养老服务设施为主线,推动各类福利设施共建共享、服务融合发展。
          健全覆盖区、街道(地区)、社区(村)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重点消除“服务盲区”、完善老旧小区各类福利设施建设,实现需求人群与设施空间相匹配。
          以街道(地区)为规划单元建立均衡优质的就近养老服务联合体,满足就近养老需求;依托大范围绿隔绿色空间适度建设高端及特定需求养老服务设施,满足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足。到2035年千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9.5张。
          持续优化残疾人社会支持环境,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无障碍设施及环境建设维护,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的便利程度。健全残疾人养护照料和康复服务体系。
          推动养老服务设施、残疾人服务设施与医疗设施临近设置、功能共享,为建立与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家庭—社区—机构—医院”无缝衔接的照护服务体系提供空间支撑。根据特定人群需求细化机构养老设施、残疾人康复托养所的服务定位,精细设计、精准实施。
          4.建立层级完善、魅力多彩的文化设施体系
          构建城乡一体、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水平。鼓励多方参与建设各类文化设施,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扩大优质服务有效供给。大力支持各具特色的实体书店发展,营造书香海淀的浓厚氛围。到2035年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到0.45平方米。
          5.建立丰富多彩、惠及大众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规划、均衡配置公共体育设施。深入打造社区“一刻钟健身圈”,重点建设一批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户外健身步道。合理配置区域公共体育设施资源,提高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度和利用率,继续巩固扩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成果。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加快建设便民利民的体育场地设施。到2035年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到0.7平方米。
          6.建设开放型创业服务平台,搭建城市创新创业桥梁
          社区级创新服务体系应加强社区公共交往空间建设,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创新创业服务活动,激发社区创新创业活力。
          
          第83条  构建新型商业服务形态,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促进特色商街打造、大型商业设施落地,不断探索“商业+科技”“商业+文化”“商业+物联网”等新型运营模式,优化城市商业服务业功能。加大现有传统商圈的提升改造力度,重点完善北部地区商业配套。持续完善生活性服务业网点分布,落实社区菜篮子、便利店等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的配置要求。
          
          第84条  打造安全、高效、绿色、智慧的物流组织体系
          以支撑城市高效运转、促进国际交流融合、打造居民美好生活及文化科技创新为目标,着力应对消费升级和物流多元化需求,打造适应中关村科学城未来发展的高效、安全、绿色、智慧物流组织体系。
          
          第85条  满足人民多元生活需求,构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和“一刻钟产业服务圈”
          配置生活性服务设施、产业服务设施及各类基础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构建有助于创新人才聚集、交流互动、培训孵化的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创新型宜居社区。
          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配置社区管理、安全保障等各类基础公共服务功能,增加绿地和开放空间,为居民创造安全、健康、便利、绿色的基本生活服务环境。
          实现“一刻钟产业服务圈”覆盖重点区域。提供新型孵化器、开发实验室、小型金融平台等创新服务设施,搭建中小型开放空间、商业街等公共交往空间。
          
          第86条  构建生态节地、管理规范、制度健全、环境优美的殡葬服务体系
          建设全覆盖、生态化、高品质殡葬设施,补充公益性殡葬设施短板。深化推进殡葬改革,强化部门联动,加强“智慧殡葬”建设,保障殡葬事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匹配创新人才需求,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

          第87条  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创的国际人才社区
          以强化高端创新功能为导向,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区。探索与专业机构合作新途径,打造全链条国际人才服务新模式。实施海淀服务国际人才的升级版举措,开展品牌化项目,有效提升服务软实力,营造国际人才宜居宜业宜学宜创的国际化氛围,吸引一批国际顶尖创新创业人才。
          结合国际人才需求,南部地区利用存量用地,建设特色化国际社区,塑造国际特色街区。高校内部充分利用留学生公寓,满足国际青年人才的居住需求。北部地区结合高端创新与环境资源,打造高品质国际化社区和国际人才公寓,满足国际创新人才的职住需求。
          
          第88条  满足国际人才生活服务需求
          增强国际人才的社区融入感,完善国际人才社区生活配套服务。建设国际化学校,增设国际化医院、诊所,实现与国际医疗保险接轨。坚持“中西结合,以中为主”,在引入国际文化元素的同时,注重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突出海淀特色的文化设施,打造国际学术和文化交往平台。完善国际人才活动交往场所,引进高品质商业设施,布局多样化休闲运动场地,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11010800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01

        京ICP备05083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