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夯实生态本底,严守生态底线,优化山水共生的生态空间格局。加强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实施分级管控与保护,加强河流、湿地、浅山生态保育和修复,全面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整合生态基础设施,保障生态安全,开展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第一节 严守生态红线,持续拓展生态空间
第60条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严格落实市政府公布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避免与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交叉重叠。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9.1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4%。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勘界定标,保障落地。
第61条 建设绿色森林城市
结合重要生态廊道、生态绿心和生态节点实施,继续加大平原地区植树造林力度,建设森林公园等大型绿色斑块,优化现有林地树种结构,改善林分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生态价值。到203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7%。
第二节 开展生态修复,构建绿色生态空间体系
第62条 构建“西山画屏、两心为核、绿廊贯穿、绿链织园”的绿色空间结构
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第一道绿隔公园环、第二道绿隔公园环、楔形绿色廊道等要求,构建“西山画屏、两心为核、绿廊贯穿、绿链织园”的城市绿色空间结构。
西山画屏:建设西山生态屏障,形成生态文化交织融合的西山画屏。
两心为核:以三山五园文化绿心和北部生态科技绿心为核。
绿廊贯穿:搭建蓝绿交织的廊道空间骨架。
绿链织园:织补城乡绿色游憩网络。
第63条 保护修复西山生态
加强山区林地生态抚育,推进低效林改造。实施调控密度和补植补造,促进纯林地向混交林升级。开展浅山区生态修复,治理山区河道,恢复近山自然山沟溪涧景观。建设由浅山风景道、山林游憩小径组成的慢行游憩网络,完善绿色游憩功能。
第64条 增补滨河绿色空间
利用南沙河、清河、永定河引水渠等水系打造多类型水岸景观,优化现状河道驳岸与断面,增补滨河绿色空间,提升河道滨水环境,实现水景融合。
第65条 连通城市绿廊
规划大运河海淀段、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等绿色廊道,形成联系西北部山区与中心城区的大型生态廊道。结合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建设,聚焦周边重要节点,塑造大型带状绿色空间。建设长河历史文化绿廊,打造蓝绿交织、古今交融的城市文化景观廊道。
第66条 建设通风廊道
规划建设西北部、西部一级通风廊道,五环、园外园等二级通风廊道。
第三节 增补完善城市绿色系统,提升游憩体验
完善风景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小微绿地构建的绿色空间体系,丰富绿地服务功能,编织城市绿道网络,增强城市活力,提升绿色游憩体验。
第67条 增补城市公园
南部地区以三山五园为重点,结合疏解腾退与环境整治,塑造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交相辉映的文化绿心。北部地区建设生态科技绿心。通过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等途径,增加公园绿地、小微绿地、活动广场,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到2035年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6%,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
第68条 编织绿道网络
依托绿色空间与河湖水系,串联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以市级绿道为骨架、区级绿道为支脉的城市绿道网络。到2035年绿道长度不低于410公里。
第69条 活化绿色空间
进一步丰富绿色空间的体育、文化、科技、儿童游憩等服务功能,活化绿色空间。根据公园级别,增补完善体育场地与设施,方便居民就近进行各类健身活动。增加公园儿童游憩、科普教育等功能,以社区公园为基础,以综合公园为骨干,建设儿童游憩空间体系。
第四节 落实占补平衡,切实保护耕地
第70条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切实保护耕地。到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6平方公里(1万亩),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4平方公里(1.11万亩),到2035年不断推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保护,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规模总量、空间布局达到市级要求,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目标。
第71条 切实保护耕地
以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加强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及奖惩机制。探索耕地保护激励性措施,建立健全补偿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和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强化耕地保护全流程监管,加强耕地保护信息化建设,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耕地。
第72条 落实占补平衡
强化建设项目选址论证和用地评价,以补定占,严格控制征占耕地规模。落实建设占用补充耕地法人责任制,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制度。
第五节 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海绵城市
第73条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施全区用水总量控制。按照“农业用水负增长、工业用水零增长、生活用水控制增长、生态用水适度增长”的原则,优化用水结构,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积极推动南水北调东线进京等前期工作。按照外调水和本地水结合、常规水与应急水结合的原则,构建多水源保障格局,提升水资源的安全保障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用水节水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生态环境、市政杂用优先使用再生水、雨洪水。到203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40%以上。
第74条 继续推进“水清岸绿”行动计划,全面构建海淀水生态本底
梳理河流湖泊脉络,完善水系连通总体格局。以截污治污、重构水生态、建设海绵城市为抓手,持续推进“水清岸绿”行动计划,构建互连互通、亲水宜居、水城协调的水生态格局。
1.截污治污,有序管理污水
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贯彻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建好管好区域污水收集管网,保障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基本实现无污水直排入河。
2.有效利用水域空间,降解面源污染
结合流域范围土地利用情况,依托翠湖湿地等区域,打造国际一流城市湿地。践行海绵城市理念,鼓励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减缓雨水汇流对城市防洪排涝的压力。
3.开展生态治河,打造活力水岸
开展河道生态治理,清除污染底泥。种植水生植物,辅助建立水生态系统。坚持开放融合理念,打开水域岸线,丰富滨水空间,实现水绿一体、水城相融。
4.互连互通,构建水网
通过修建连通渠、补水管线等方式,将河湖水体连成水网,实现上下互通、流域相济。在南沙河流域建设补水网络,在三山五园地区实现流域联合调度,促进水体循环流动,增加水体富氧量,夯实水生态系统基础。
5.开源共济,多水源联合调度
按照北京市A级标准新建改建再生水厂,提高出水水质。修建雨水利用设施,随路埋设再生水河湖补水管线。争取南水北调生态用水等指标,多方筹措水源,多水联调联用,为河道水体增加活力。完善再生水管线网络,扩大再生水供给范围。增加三山五园地区清水水源供给。
第75条 保护地下水资源
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控,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溯源、风险评估和生态修复。定期监测和评估辖区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安全状况,全过程监管饮用水安全。加强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管理。
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开展地下水状况调查评价。在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发利用地下水,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格实行地热水、矿泉水开采许可制度。
第76条 建设海绵城市,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基本条件,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逐步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到2035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