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第二章 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功能疏解与提升

        日期:2019年12月11日 09:21     来源:规自委海淀分局

        分享:
        字号:        

          把握好“舍”与“得”、“都”与“城”的辩证关系,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契机,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坚持以“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构建新型城市形态,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品质城市”为抓手,按照“两横一纵三轴格局,一带一核多极体系”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为实现海淀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优化空间结构,塑造有序发展格局


          第16条  构建“两横一纵三轴格局,一带一核多极体系”的城市空间结构

          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空间结构,强化海淀区功能定位,以城市空间承载城市功能,统领城市未来发展,在全域范围内形成贯通联动的“两横一纵三轴格局,一带一核多极体系”城市空间布局。

          1.两横轴:长安街及其延长线首都功能走廊和北清路前沿科创发展走廊

          长安街及其延长线首都功能走廊指长安街西延长线及两侧辐射地带,强化政务服务保障,建设成为海淀南部政务服务区。

          北清路前沿科创发展走廊指北清路海淀段及两侧辐射地带,沿线聚集多个前沿创新园区,强化与昌平南部的联动,提升前沿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联动和区域辐射带动的重要支撑。

          2.一纵轴:中关村大街高端创新集聚发展走廊

          中关村大街高端创新集聚发展走廊以中关村大街为中心,联动南北、辐射东西,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产业培育的创新链条,是科技创新引领的标志性区域,是展现新型城市形态和创新风貌的主轴线。

          3.一带:大西山绿色生态文化带

          大西山绿色生态文化带是串联南北的生态屏障,涵盖西部山区等山水林田湖草绿色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

          4.一核:城市核心

          三山五园地区文化绿心与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地区科技智芯,两心聚一核,成为集中体现首都“四个中心”内涵和海淀“两新两高发展战略高水平示范区。

          5.多极:城市发展

          包括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地区原始创新发展极、永丰发展极、翠湖发展极、上地发展极、东升发展极、北下关发展极、西三旗发展极、绿隔发展极等汇聚创新资源的发展极。


        第二节 坚持疏解提升,优先保障核心功能


          第17条  明确疏解目标,坚持疏控并举

          引导非首都功能疏解,以政务服务保障为根本,推进长安街沿线、三山五园重点地区等区域环境整治和功能提升,严控建筑体量。以支撑创新发展为标准,有序推进低端产业退出和存量空间“腾笼换鸟”。以融合城市功能为目标,加快村庄腾退和城乡统筹,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以补齐城市功能短板为导向,持续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


          第18条  分类分区引导,优先保障首都核心功能

          分类分区引导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再利用,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疏解腾退空间优先用于保障中央政务功能,预留重要国事活动空间;优先用于发展科技创新功能,完善科创服务体系;优先用于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优先用于完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安全高效运行。

          1.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实现四大融合

          实现目标融合落实科创文化、生态发展目标相融合。实现业态融合,推动研发产业科创服务产业并重发展。实现空间融合,促进城区、园区、社区高度融合。实现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融合,针对创新人群特色化需求,增加科创交往空间,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

          2.聚焦三山五园地区,提升首都核心功能

          保障政治中心功能,做好三山五园重点地区腾退疏解与功能提升。突出文化中心功能,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承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逐步扩大国际旅游、国际科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度广度。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功能,深入挖掘三山五园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新动力,建设世界级科技交流平台。


        第三节 深化区域联动,构建协同发展体系


          第19条  深度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带动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

          面向国际,与全球创新中心协同互动,服务世界科技强国战略。面向国内,与全国创新高地资源共享,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京津冀,与雄安新区合作互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第20条  联动首都重点功能区,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加强“三城一区”联动合作。强化与怀柔科学城的分工协作,建立大科学装置共享机制共同提升基础研究实力实现与未来科学城的协同互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原始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加强与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新链条衔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强化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商务中心区等首都重要功能区的紧密互动,并与机场、高铁等枢纽节点高效衔接。


          第21条  加强近域合作联动,促进资源要素统筹

          通过政策协同与空间合作,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融合。加强北部地区与昌平、东部地区与朝阳、南部地区与西城、西部地区与石景山的协同协作,推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统筹优化城市功能,形成发展合力。


        第四节 划定两线三区,实现全域空间管控


          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将全区划分为生态控制区、集中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实现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保障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通过腾退减量和绿化建设,将限制建设区逐步划入生态控制区和集中建设区,到2050年实现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控制线两线合一。


          第22条  严格划定生态控制线

          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为基础,将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地、森林、农田、河流、湖泊等生态用地和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法定空间划入生态控制线,实现生态控制线内以耕地、林地等非建设用地为主。到2035年全区生态控制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3%。


          第23条  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严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确定城镇建设空间刚性管控边界和约束性指标,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到2035年全区城市开发边界内集中建设区面积占总面积的50%。


          第24条  优化调整限制建设区

          将生态控制线与城市开发边界之间的区域划定为限制建设区,进行生态保护建设、开发强度控制、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减量等综合治理。到2035年全区限制建设区面积占总面积的17%。


        第五节 提升空间治理水平,实施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严格落实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水平。以资源合理利用为目标,科学划定用途分区,明确不同用途分区的功能导向,制定管制规则。


          第25条  合理划分国土空间用途分区

          统筹建设空间和“山水林田湖草”非建设空间,按照主导用途,合理划分覆盖全域全类型的国土空间用途分区,优化调整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利用格局,严格落实用途管制制度。全区共划定城镇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战略留白用地、有条件建设区、对外交通设施及其他建设用地、水域保护区、林草保护区和生态混合区等国土空间用途分区。


          第26条  统筹安排建设空间

          全区共划定城乡建设用地227平方公里。同时划定有条件建设区,在不突破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可以用于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调整或机动指标落地。划定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保障对外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建设用地等用地需求。


          第27条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非建设空间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要求,系统梳理现状非建设空间内各类用地、设施之间的矛盾加大对非建设空间用地治理和土地腾退整治力度实现对全域全类型非建设空间整体统筹管控。


          第六节 优化用地结构,合理配置三生空间


          第28条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立足引领首都科创中心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严格落实产业用地减量提质、集约发展,构建高精尖产业集群。坚决腾退低效产业,推动产业空间深度挖潜,实现集体产业发展和创新城市建设高质量统筹。


          第29条  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优化调整居住用地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品质。围绕“七有”“五性”,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满足人民群众普遍需求。


          第30条  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坚持生态空间只增不减的原则,提高生态空间规模和质量,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强化生态底线管控,实现环境质量根本改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11010800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01

        京ICP备05083640号